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 杂志订阅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 暂无相关信息

欢迎投稿大众投资指南

投稿地址:

邮政编码:

投稿邮箱:dztz1999@126.com

投稿电话:02258518411

投稿QQ:

金融与财会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7年7月14日 浏览:337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金融机构不是宣布破产,就是被收购,或者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逐渐向国际范围内拓展,向实体经济渗透,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基础依然薄弱,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思考,危机爆发原因是什么?此次危机是否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这些问题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科学阐释,找到危机爆发原因,有助于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不同解释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自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丁冰认为,当前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时期来新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的。恪守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华盛顿共识”主张实行全盘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其中包括金融自由化,以进一步加强资本的剥削和掠夺,其结果势必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从而为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大卫·科茨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2]。刘英奎认为,美国寅吃卯粮的中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铸就了危机的社会基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危机的形成,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埋下了危机的祸根[3]。葛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次级房屋贷款发放环节。通过房贷一评级一卖出的证券化过程,次级贷款风险被散播到了全球各类投资者。金融监管机构对此次危机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其传统的最佳标准式的监管理念通过巴塞尔新协议等方式导致了市场行为趋同,从而流动性缺失、系统性风险发生、亲周期问题显现[4]。 
  这些原因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也暗示了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但是,它们一个共同缺陷是只停留于表象分析,对原因的阐述显得不够深入,没有揭示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盘私有化、自由化,而美国政府采取的一项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策略就是直接接管金融机构,即实行国有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唯有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希望。西方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而社会主义中国的金融业却表现不俗,维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不能从现象层面或者说技术层面得到说明的,只有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从社会制度层面作出解释,才能揭示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导方针,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经济危机问题,形成了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思想萌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 [5]马克思还探讨了经济危机的渊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6]。后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论述了危机产生的必然性,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联系起来,使经济危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在以整个资产阶级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6]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作了比较详细论述,使这一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包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马克思划时代巨著《资本论》问世,则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最终形成。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篇幅来阐述经济危机,但有关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都作了论述,只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已。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过:“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的学说。”[7]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存在,导致资本和劳动互相分离。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一方面大力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大量商品。另一方面资本家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压低工人工资,导致无产阶级购买力逐渐下降,表现在宏观层面就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爆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8] 这里所说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资本的生产过剩,从来仅仅是指能够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能够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 [8]“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 [8]

 马克思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如影随形的伴侣。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石油危机爆发、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政府开始全面采用新自由主义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在美国一直被布什、克林顿、小布什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主张减少收入分配调节,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停滞,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流向了富人的口袋。2005 年,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 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 亿[2]。而且,在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小政府”理念指导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监管,不再为工人提供相应的援助计划和政策,工人阶级在与资本家的博弈中更加处于劣势,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利润增长幅度,结果就是工薪阶层相对收入下降或停滞,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为了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居民大量借债,超前消费。很多低收入者信用等级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也能大举借债,这就增加了放贷机构的风险。银行等贷款机构为了降低风险,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包装成优质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投资机构则利用金融创新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派生出一系列脱离其基础价格的、结构异常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结果,起初的贷款就被逐级放大成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这种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虽然能暂时掩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但是长此以往,更大的经济危机在酝酿孕育之中。当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经济危机爆发了。所以,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丁冰.新自由主义不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吗?——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17-18. 
  [2]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3-34. 
  [3]刘英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36. 
  [4]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0-471. 
  [7]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3.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5-548. 
 



上一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2017-07-14

下一篇:中国法律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