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低碳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前主要的工作方向。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在现代化技术支持下,如何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低碳技术优势,同周边国家建立和谐的贸易往来。作为一名高中生,结合自身的认知来客观看待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尝试着进行解读。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下,能源和资源的大量开发,导致能源总量加剧减少,迫切的需要运用更加清洁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现代化社会进步和发展。面对化石能源滥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愈加明显下,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于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认知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方面,局限性较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手段,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低碳经济应该坚持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原则,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随着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大范围推广,对于各个市场上各个行业领域带来的影响愈加明显,在国际贸易方面,低碳经济的各项主张和思想对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降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优势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全球性,低碳经济主要是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背景下衍生而来,保护生态环境并非是某一国家的任务,而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实现,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低碳经济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其二,多重收益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较之以往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
2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
2.1形成新的低碳贸易壁垒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对于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低碳逐渐成为贸易壁垒的主要标签与衡量准则,低碳环保成为新时期贸易出口企业的及发展目标,直接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全世界各国,碳标签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打造绿色工艺链成为国际贸易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企业碳标签的广泛使用,英国甚至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碳基金。而其他的发达国家对于碳排放出台了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在国内企业系统中实现[2]。碳排放量成为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向,逐渐演变成经济和政治的组合。但是,由于碳排放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影响,设立专门的端口用于控制碳排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2国际贸易结构影响较大
国际贸易结构受到低碳经济严重的冲击,在原有资本、资源和劳动力方面,受到低碳经济的冲击,逐渐将碳作为主要的评价因素,影响国际贸易优势发挥。由于发达国家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国际贸易激烈竞争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不足。究其根本,在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发展相较滞后导致,通过高投入的工业生产来推行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3]。部分发达国家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资源支持,为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对于没有减排义务国家大力征收碳关税,实现对发到国家的贸易保护。也正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发到国家针对低碳环保方面制定了新的贸易规定。并且将研发的低碳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为了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开始大规模的销售排放许可证,实际市场上出现碳交易。
2.3不同的低碳经济政策措施
不同国家针对低碳经济政策制定中存在一定差异,每个国家均采取大量的措施予以控制。部分发达国家会大力推行碳关税的法律法规,实行绿色壁垒,为世界贸易提供更好的选择。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应该给予高度关注,提供大量资金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迎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升产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3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急剧减少的能源总量和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了解,推动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芳,李吟龙.低碳经济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1(8):31-31.
[2]王淑华.探讨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2):5-7.
[3]布仁门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探讨[J].商业经济,2016,23(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