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本文以会计的视角,介绍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会计核算的意义,着重阐述了改制前单位的会计准备,对两种体制下模糊的会计核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对比,转制中的几个重点会计工作进行了强调。最后,对事业单位转制的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转变与企业战略中的会计作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转企改制;会计核算;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股权激励;企业战略
随着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初步形成雏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确立为财务全额拨款形式事业单位,最为典型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财政与单位共同承担经费的,以医疗卫生为代表的差额事业单位;最后一种是转企改制的呼声最高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经费收入与支出完全由自己核算和支配,最为典型代表的是城市规划设计院。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部分差额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大势所趋,一些改革的急先锋———沿海城市的事业单位改制,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机制,改革后焕发勃勃生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会计核算由原来的收付实现制,进而转变成现代化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其附带的其他核算方法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本文就改革前后的会计核算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同业者进行初步探讨:
一、转企改制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意义
1.提升会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原来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形式单一。收付资金业务成为记账的工作主要方式。核算管理职能没有真正得以体现。现代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加清晰反映业务的收支情况,借贷记账法可以清晰反映业务的来龙去脉。每月通过财务分析系统,使管理者更好了解财务指标,指导下一步的生产经营工作。2.筹融资的多元化。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形式单位,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来获得单位发展的资本保障。原来事业单位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财政资金渠道单一,资金规模有限等,严重束缚事业单位发展。转企改制后,股权更加多元化、新体制的单位可以利用银行贷款、也可以吸引战略投资者投放资金。逐步形成交易更加公平、信息更加透明的筹融资环境,这都为新的单位发展带来契机。3.释放人力资源巨大能量。改革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怠工的情况将成为历史。新的机制下,采用现代化的薪酬激励方式,完善的KPI考核体系将影响每名劳动者的薪酬,这样会激发出劳动者强大生产热情和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等薪资政策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为单位发展提供加速器。
二、转企改制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备
1.资产清查。首先对单位进行全面的资产清查,无论从资产账资产数量,还是资产的形态、使用状况进行彻底清查。尤其是临近报废的,要及时进行处理。按事业单位会计法规条例,履行相关报废手续。使资产的“盘子”在履行合理、合法的手续后“瘦身”。对待盘盈盘亏的资产,在转制基准日前,仍要按事业单位会计方法进行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要在借方记增加,对应贷方记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盘亏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记减少,对应的累积折旧转入贷方,贷方的差额为待处置资产损益,最后步骤是,经批准后待处置资产损益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2.债权债务等问题清查。改革后不能给新的单位带来包袱,按合同相关条款解决,如确有困难的,与对方单位重新订立合同,确立债权债务关系,避免日后带来不必要的隐患问题。关于未达账项,做好未达账项归类说明,并及时入账。3.会计培训。由于长时期的收付制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企业会计知识,会计岗位还需重新分工。还需要大量会计的衔接工作:电算化软件启动,科目初始化工作,债权债务明细账设定,单位员工信息录入,资产账套导入等。这都需要前期大量培训和启动工作。
三、会计名词解释比较
作为会计的基本元素———会计科目,现代企业会计与事业单位有较大差异。现对几个典型科目进行比较:1.非流动资产基金与实收资本。在长期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形式存在,在资产负债表贷记方向,也就是右侧竖列以非流动资产基金表示资产状况。也可以理解为非流动资产的多少,等于事业单位资产的占用多少。在转制后,新单位的实收资本中将包括非流动资产基金的金额。事业单位计提资产的累积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是冲减了非流动资产基金;企业则是对应冲减损益类科目。2.收支科目与损益科目。事业单位收入科目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拨入专款等,事业单位支出科目主要是事业支出、其他支出等。企业核算是围绕“利润”为中心思想,用损益类科目核算,最终以结转后的余额来确立最终目标成果。最终成果表现形式: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报表、费用支出报表来反映收支情况的,企业则以利润表反映。两者理念存在差异,事业是以完成任务汇报的形式来反映。而企业关注收入与成本的配比、种种财务指标与管理手段相挂钩,考核的目的性更为突出。
四、转制的会计工作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转制中上级政府的红头文件精神为指引,明确新的单位职能定位,转制后,新单位仍以服务第一理念开展工作,在保证服务产品质量前提下,逐步提高品牌美誉度。2.确定组织形式。新单位要以上级文件有关要求,做好前期会计资产清查工作基础上,捋顺内部工作,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公司形式,制定内控制度,确立组织构架,工商登记并注明业务范围。3.税政支持。新单位将终结原来财政票据,转而使用税务票据,将按地方政策照章纳税。在不违反法律条款前提下,新的单位开展业务收费将有很大自主性。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领会,争取更多税收优惠,也要在改制过度期间,充分使用财政扶植资金。4.资产划转。主管原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主管部门按照评估最后结果,向财政部门提出资产划转申请,主管财政部门最后批复。新单位办理资产划转手续。划转完毕后,按公司制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管理单位固定资产。坚决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5.社会保障。在转制过程中,首要问题是保障职工切身利益,原来的财政缴纳机制转换成社会缴纳机制,做好单位与个人账户的衔接,转制前一定要缴齐职工保险账户。保证基准日各项保险账户不欠费。
五、转制后会计展望
1.向管理会计转变。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以崭新的“形象”在商海中弄潮,早期纯粹记账为核心的记账转而以运用统计、数学多维度分析方法,还借助计算机的手段向各级管理者提供经营决策、制定企业方案和编制指引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会计报告,还有用不同阶段的控制措施。会计的管理工作内容会更加丰富,会计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发展愈发重要。2.企业的战略中会计地位。原来的事业形态的单位,可以形容为皇帝的的女儿不愁嫁,转变为企业形态后,可要有自己的打算,只考虑现在,不着眼未来,企业没有忧患意识很难走的更远。企业应有自己的战略。对于会计工作,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制定,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盘活自己的存量资产,根据市场变化确立投融资战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还要使用好政策资金。
六、结语
事业单位经历了数次改革,但是几次改革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产品。在这过程中,有些事业单位较早进行了试水,进行了转企改制,建立起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的现代化企业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制度,也会随着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内部自身潜力的迸发会逐渐完善。相信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后,新形态、新体制的“事业单位”会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