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 杂志订阅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 暂无相关信息

欢迎投稿大众投资指南

投稿地址:

邮政编码:

投稿邮箱:dztz1999@126.com

投稿电话:02258518411

投稿QQ:

经济论坛

出口贸易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年7月14日 浏览:282次

摘要: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这60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推进了科技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出口贸易;工业化;经济发展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这60年,对外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个是从1949年到1978年,此时计划经济体制是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的经济体制基础,对外经济交往的渠道单一、规模狭小,国民经济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属于内向封闭型发展模式;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管理合同制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转变,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日渐增多,经济发展模式朝着开放的、综合利用国内外发展要素的模式转化。在不同的阶段,出口贸易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作用力度及方式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一、 1978年改革开放前,出口贸易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中,主要因为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的外部原因,以及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针上不断受到“左”的干扰,对外贸易长期作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为游离于国民经济总体之外的“独立”部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许多方面仅限于辅助或替代作用。1952—1978年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7.7%,而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7.3%,后者较前者低0.4个百分点。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上所占位次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这表明,从总体上看,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比较小的,或者说对外贸易并未起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忽视,对外贸易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对我国国民经济从战争废墟中迅速恢复和发展,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加速我国经济的工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仍然起到重大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的情况下,我国根据经济重建的需要,在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前苏联、东欧等国的进出口贸易,并利用民间渠道开拓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外出口大米、大豆、植物油、猪鬃、肠衣、生丝、猪肉、羊绒、茶叶、蛋品等大宗的传统农副产品。使我国经济得以在建国后的短短几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给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对出口贸易提出了“三个并举方针”:出口原料性商品和出口半成品、制成品同时并举;出口大宗商品和出口新、小商品粮同时并举;出口农副产品和出口工矿产品同时并举,重点是增加加工产品和制成品出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出口。这使得60年代前半期,纺织品的出口迅速增长,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跃升至30%,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中,这种通过发展对外贸易、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措施,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稳定了国内市场,同时顶住了外来的国际压力。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贸易对象逐步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填补了国内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空白,使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这表明,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相对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仍在我国工业化发展中,起到重大的和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二、 1979年改革开放后,出口贸易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轨道。 
   1、宏观上来看,出口贸易是带动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原因 
   1979—1995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9.8%,而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则为16.6%,其中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4%,后者较前者分别高出6.8和7.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绝大多数年份中,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了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8亿美元,净出口225.5亿美元,国务院研究室根据外需与内需综合分析拉动法测算,2001年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7%,相当于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在这一年中我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5734亿元,比1999年增长9.9%,相当于拉动工业生产增长3.3个百分点。 
   表1为我国11种主要工业品1995年的产量、出口量以及后者占前者的比重情况。可见我国出口工业品的增加值差不多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工业增长有1/3是依靠扩大出口来实现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比较: 
   从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看,在1979—1995年期间,我国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进出口总额与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亦由1978年的0.78%上升到1995年的2.76%。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超前增长,无疑是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之一。 
   2、从结构上来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 
   改革开展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不断升级和优化。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出现的重要变化是1973年开始大量出口石油。70年代后半期中国石油出口迅速增长,约占出口总额的15%—20%,成为出口的“拳头“产品。但初级产品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仍维持在50%以上。80年代前半期石油出口继续增长,1985年石油出口额达69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至26%,居出口商品的首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已由一个改革初期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并重的贸易小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到90%以上的贸易大国。这表明我国又向工业化前进了一步。 
  国际竞争拼的是产品的质量、结构、科技含量,所以这迫使我国国内的企业不得不加大改革调整,以增加产品实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使我国国内的生产结构也跟着不断优化。于是,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就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发展、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动力。

  这些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攀升,比如:在2000年中,机电产品进出口达2082亿美元,增长34.7%,其中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36.9%,占总出口的比重上升到42.3%。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已达895.5亿美元,其中出口370亿美元,增长50%,占总出口的14.8%。这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构建了初步的规模。比如:在深圳,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化体系;在苏州,以电子信息产品为龙头的加工贸易发展已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员工的培养和配套产业的跟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工业化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编辑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非完整性契约与区域金融市场分割和联结研究 2017-07-14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下孵化器融资服务优化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