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 杂志订阅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 暂无相关信息

欢迎投稿大众投资指南

投稿地址:

邮政编码:

投稿邮箱:dztz1999@126.com

投稿电话:02258518411

投稿QQ:

投资理财

基于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探索

发表时间:2017年3月27日 浏览:316次

1 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就业对口率问题

金融混业经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混业经营主要指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上则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根据混业经营的股权架构不同,混业经营的模式可以分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银行母公司模式和全能银行模式三种。

专业就业对口率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是检验专业和学生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者们已经通过实证研究和其他方法,证实了专业就业对口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后的主体满意度、稳定度、工资和收入的增长及个人能力的发挥,他们具有正相关关系。专业就业对口率是教育部门考核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效程度的重要依据。因此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近年,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混业经营趋逐步形成,然而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却并没有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而大幅提升,数据指标始终徘徊不前,从而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根据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选择工作与专业无关的原因有4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反思。

2 影响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问题分析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11届到2013届投资与理财专业近3年的专业就业对口率分别是:67%(2011届)、52%(2012届)、31%(2013届),与全国同类对比群体基本持平,多种因素影响专业就业对口率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2.1 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金融企业用人标准之间存在差距

我国金融已经融入国际化的元素和趋势不可逆转,在与跨国金融机构的学习和竞争驱动下,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日渐明显,以中信、光大平安为首的金融控股集团和工、农、中、建为首的银行控股集团正逐步形成,传统银、证、保单一技能的就业环境趋于模糊,金融就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平安集团金融一线员工的“一号通”,实现了员工在银、证、保等金融业务之间的连通,从而成就了平安集团各项金融业务与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金融就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业人员招聘条件不断提升。首先高学历是应聘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公司在编人员和管理岗位;其次是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要求,希望员工的才能迅速在岗位上得到创新实践和发挥,快速提升岗位业绩;第三是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希望“召之即来、来之即用,用即出彩”。这对于高职金融专业群,特别是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质量都提出了更高和更苛刻的要求。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根据金融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就业对口率的提升。

2.2 教学过程需与时俱进

2.2.1 “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执教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统一集中在教室,全程听老师的讲授,老师以传授教材知识为最终目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步提高,传统以知识型为主的授课方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现代金融人才市场不仅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过去,因为各方条件和社会等多因素的限制,在教授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掌握,轻视理论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养形成,致使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职业技能缺乏,职业素养不够,导致初入社会没有市场竞争力,满足不了专业对口就业的要求,从而降低了专业就业对口率。

2.2.2 “以书本为上”到“以技能创新”为主的学习过程

对于“学”的理解,即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释读、理解、运用的过程。无形中强调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过程,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然而随着经济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以技能创新”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也逐渐发展成熟,现代人才市场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掌握与创新,通过岗位实操与创新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力不足,自我学习的能力差,不能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一旦走出校门,独立面对社会时,就会迷惘、束手无策,迫于无奈最终放弃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也进一步降低了专业就业对口率。

2.3 就业服务有待改进

2.3.1 对口专业首次就业指导服务滞后

对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的跟踪与统计,70%以上的学生在过去1~3年的就业方向与首次就业方向基本相同;影响首次就业不对口的直接原因就是专业认知度不足。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滞后且专业针对性较弱;就业、择业专业指导、指引不够。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和将来所面临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到大三实习时就匆匆忙忙寻找工作。大三实习前的几周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其课程属全校性公共课,课程开设时间相对滞后,没有专业针对性,对提升学生对口就业帮助较弱;学生就业与择业指导由专门的部门负责,与专业教师团队协作互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指导中的优势,也进一步加速学生就业与择业时的专业背离。

2.3.2 校外就业咨询与辅导空缺

由于地域、通讯等多因素的变化,学生离校后,甚至从顶岗实习开始,基本上与学校失去了有效的沟通和联系,离校后的就业咨询与辅导空缺,未能及时辅导和帮助需要在专业上留存和发展的同学,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留存率的降低,留存率降低自然加速了专业就业对口率的降低。

3 提升专业就业对口率的措施

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提升专业就业对口率为契机,建设成学生满意,用人单位认可的专业,需采取以下措施。

专业建设必须是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同步和结合,硬件基础建设包括师资与教学环境等,软件基础建设包括培养模式与培养途径等,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

3.1 狠抓专业基础建设

3.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

深度校企合作,有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岗位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就业对口率的关键。所谓岗位培养,即在对口金融企业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在职在岗的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增强了知识在岗位中的实践和运用,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职业技能,强化了学生职业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专业的就业对口率。

3.1.2 组建双师结构型执教团队

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为满足市场即招即用的用人标准,校企联合组建投资与理财专业双师结构型执教团队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需求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的教师拥有高学历、高职称,但缺乏真正企业一线的工作实践经历,由学校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不是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与对口企业的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优秀的职业匠人,组建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执教的双师结构型教师团队。在课程的教学中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和对职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3.1.3 建设双职场教学环境

所谓双职场教学就是利用校内的模拟实践职场和企业真实的工作职场进行教学的过程,企业职场是真实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的展现,是能真正快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金融行业属于特殊企业,对资质、产品、场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监管也非常严格,单凭学校的资源永远无法建设成真实的金融企业工作环境,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就必须通过深化与对口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有效的借助于对口企业的资源,建设双职场教学环境。

3.1.4 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前置,且增强专业针对性

适当增加和前置就业指导课程,使课程尽可能更具有专业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细分与设计;让学生在进校后就能逐步认知自己的专业和专业的对口行业及企业;对将来的工作任务与工作环境有较深的理解,认同自己将来的职业与岗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2 强化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的基石,是专业建设的砌墙砖,犹如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它的用料与做工都是非常考究,没有高质量的墙砖和用料也就砌不出优秀的建筑,没有优质的课程作为专业发展的支撑,是难以成就一套优秀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再造课程,重构课程体系是满足社会发展与专业生存的需要,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是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建设,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改革不足以支撑一个强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设置必须是与对口企业共同协作的成果,科学严谨地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对口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岗位职责,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为基础,提炼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设置课程,以重点岗位技能需求进行课程再造,围绕岗位群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3.2.1 项目情境“工作化”的课程再造

以重点岗位技能需求进行项目情境“工作化”的课程再造。项目任务工作化,即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情境进行项目任务的课程再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上课流程与工作操作过程同步、课程实验对象与工作产品合二为一。将真实的工作环境融入课程情境,实现项目情境真实化的教学过程。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满足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市场需求,有效提升专业就业对口率。

3.2.2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应反映出职业岗位群与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人才市场需求。在师资团队人数有限的情况下,职业面向瞄准人才需求量大,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主动舍弃夕阳产业和部分人才需求不足或对学历(本科及以上)有硬性要求的岗位及行业。在岗位需求调研时,筛选不同行业的2~3个岗位作为分析对象,对需求量大的重点岗位岗位按照“二维四步五解”法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围绕重点岗位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要想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让学生能完全胜任和热爱岗位工作,还能满足将来职业晋升的要求,就还应考虑岗位拓展与职业晋升发展的需求,岗位拓展与职业晋升发展实际是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掌握运用知识的技巧与工作方法,同时还需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能真正使学生会生存能发展,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岗位晋升。

3.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创造精品光有好的原材料和精心设计的图纸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精湛的建造工艺。因此,一个精品专业不仅需要拥有优质的课程资源和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及一支高水准的执教团队,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因材施教,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并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持续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以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讲解式、灌输式。老师掌控全局情境,指引学生学生团队参与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团队内协作互助,团队间相互竞争,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网络与媒载体、多媒体、手机与电脑终端、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多种教学手段,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流与传输。

总之,只有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行业、对口企业的社会资源,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下,狠抓专业基础建设,强化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岗位培养增强岗位胜任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与岗位晋升,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零距离就业,最终实现提升专业就业对口率。

参考文献

1 张凡雷.如何提升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对口就业率[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2 游富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3 房志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研究——基于金融控股公司视角[D].郑州:河南大学,2012

4 于慧.专业与岗位匹配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池[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5 石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2)



上一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 2017-03-21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对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的影响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