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 杂志订阅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 暂无相关信息

欢迎投稿大众投资指南

投稿地址:

邮政编码:

投稿邮箱:dztz1999@126.com

投稿电话:02258518411

投稿QQ:

投资要闻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

发表时间:2017年7月21日 浏览:413次
关键字:国民收入 替代 研究 分析 实现 消费 增长 投资 问题 经济
摘要: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对投资的替代量化关系,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在理论阐述基础上的数学表达,寻找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之间取最优值的条件,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消费——投资替代的理论模型。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在分析中国现阶段经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阐明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调控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经济变量,实现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投资,使两者保持适当比例,通过二者的联合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持续、协调、健康的最优经济增长,最终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消费—投资的边际效率替代率  消费——投资预算线  国民收入效用率无差异曲线

 
    自从1992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年均9.3%,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00美元。但是长期以来,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想抑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投资仍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近几年内甚至出现投资过热的趋势;与此同时,出现消费低糜、市场疲软的情况,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发挥,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市场经济已进入需求约束型常态阶段。市场机制的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消费和投资的互动来实现内需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刘方域,李振明 《论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 人民日报,2003年1月20日)。从经济理论研究来看,以消费投资为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侧重于微观经济学要素价格决定需要方面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分析方法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方法等,从引致需求、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关系、消费边际倾向等方面阐述以消费为主启动中国经济的必要性;第二,侧重于研究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消费拉动理论(李永强,仁文举,王秦 《消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 重庆,2003年),该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中国现阶段经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与分析,阐明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以进一步认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控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经济变量实现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投资,使两者保持适当比例,通过二者的联合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持续、协调、健康的最有经济增长。从而,这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消费增长较弱;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利率效应不明显,在未来仍可能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立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国民经济中存在的迫切问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经济分析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概念,他以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如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总和为标准来计量和衡量一国收入的经济变量,通常用Y表示。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假定经济社会只有消费者(家)和生产者(企业)构成的前提下,一国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是相等的。也正因此,国民收入可以用来衡量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如果用Yt表示第t期国民收入,用Yt-1表示第t-1期国民收入。(假设第t期通货膨胀率是零),用Gt表示第t期的经济增长率,则可用公式表示为Gt=Yt-Yt-1/Yt-1。由此,我们得出用国民收入计算出经济增长率的导出式。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消费和投资。消费在我们研究的课题中是指居民个人消费,主要包括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通常用C表示。当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时,我们通常用一国一定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所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的卖价来计算国民收入,因此,消费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消费与国民收入,进而与经济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消费增加,国民收入随之增加,经济增长率增长,反之亦然。投资在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中是指总投资,即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之和,主要包括购买资本资产的支出,用I表示。在对投资和国民收入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得到同消费一样的结论,即投资也时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投资于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消费和投资来实现。自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尤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此来拉动和扩大内需,这些经济政策实践证明我们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但是,近几年中国经济运行系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如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消费增长较弱等。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对于一国国民收入增长来说,我们认为,并不是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原因在于:在经济运行体系中,消费和投资作为两个不同质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同时,二者还保持各自特有的经济运行规律,即两种经济变量之间在增长速度和规模上保持适当的比例。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研究,我们可以推知,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的问题的实质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在分析这一实现时,创造性的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部类和消费部类,也就是消费和投资在社会经济中的划分。这也是成为分析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前提条件,更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必须是两大部类的经济活动遵循按比例原则进行,这也正是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应遵循的原则,而且更进一步量化这种比例关系。
⒉ 建构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几个前提假设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分析的是一个国家连续期内消费对投资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使二者保持适当比例,进而实现最有经济增长的情况。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前提假设是:课题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由消费者家户、生产者企业和政府三部门构成的经济社会;在这个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率为零,即名义国民收入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在封闭式的经济运行系统中,与消费者家户和生产者企业相关的经济变量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且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政府相关的经济变量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其追求的是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政府在调控经济运行中的相关经济变量时不存在外部时滞性和内部时滞性,且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所付出的成本为零;整个经济社会可供消费和投资的资源既定,且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影响;在所研究的时间的区间内,消费对投资的替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上期投资决定本期消费,本期消费决定下一期投资。
⒊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建立过程中几个概念的界定
    我们建构的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但由于我们对总体经济行为的分析,即宏观经济分析有微观基础。所以,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在对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时引入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至于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考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但这不是本课题的研究范畴。在这里我们也仅就比照性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子。
3.1 国民收入效用率无差异曲线(The curve about efficiency of a series of equal national incomes)
    生产者企业投资生产消费品满足消费者家户的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同时实现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这是由投资转化为消费的过程;消费者家户支付货币购买生产者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同时实现生产者收益的最大化,这是由消费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又因为消费和投资是构成国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相同的国民收入效率下,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的消费和投资组合即用来表示相同国民收入效用率的消费和投资的所有组合就叫做国民收入下效用率误差异曲线。他表示市场在配置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上的效率高低。国民收入效率无差异曲线是一簇互不相交的曲线,且其离原点越远表示的国民收入效率越高。

3.3 消费投资预算线(the curve of the advance about the consumption and the investment )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和投资做为两项基本经济活动,其在经济运行系统中顺利的开展都要受到一国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约束。在一国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既定,且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假设通货膨胀率为零,全部国民收入用于支付消费和投资的各种组合,被称为消费——投资预算线。

参考文献: 
1.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闻潜. 中国经济运行与宏观调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梁小民. 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李勇强,仁文举,王秦. 消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重庆 2003 
5.刘方域,李振明. 论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 人民日报 2003.1.20 
6.张保法. 经济计量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教育统计学中国化进程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2017-07-20

下一篇:通过金融创新解决高等教育贷款中的困难 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