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财务会计报告的变革能够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需求。通过信息的双向传递,促使提供者与使用者对会计报告信息做到深入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发生,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效益。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改革;发展
企业会计工作中财务报告被列为企业的重要文件,同时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最关注的披露信息的载体。[1]目前企业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呈现的表象为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把过去的信息数据作为关注的重点,不去预测企业的未来变化;对货币性信息加以更多地重视,而非货币性信息却往往被忽视;企业财务报告较多呈现的是经济活动结果,难以反映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以及对企业未来的潜在影响。那么,如何适应新环境与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探究符合当下的财务报告模式,是值得深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1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经济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环境关乎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一边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致使表外项目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处理的不断增加;一边是陈旧不变的企业会计报告模式,致使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经愈来愈全面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
1.1会计报告信息披露风险犹存
由于现阶段会计信息统计与编制,多数依然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和判断,这样给会计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准则存在盲区,其本身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客观要求。[2]此外,新环境下使用具有不确定性及风险较高的衍生金融工具,则更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新一轮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的真实需要,从而企业财务管理及经营管理束手无策。
1.2会计报告法律环境存在缺陷
会计报告的法律环境在我国法制还需要完善与健全。由于会计报告的法律环境的缺陷致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简而言之,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势必与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的状况相联系。也就是说,倘若每个会计报告的编制都加强其法律意识,则虚假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会变小,会计报告法律环境相对健康。相反,倘若法制主体对于违法舞弊行为没有匹配的处罚,则会计编制会疏于律己,会计报告的法律环境相对缺失。如此一来,客观上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也就是说,这种不利于真实会计信息,明示我国会计报告法律环境缺陷依然存在。
1.3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模式简单
长期以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3]财务报表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是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这个企业就必然受到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信息项的质疑。会计信息披露在现行的财务报告内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是比较常见的。财务报告内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等在报告中所呈现形式更像是一组标准化的系列“信息产品”,披露模式简单,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
2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有效途径
面对信息全球化及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企业的财务报告需要建立政府监督下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需要建立以信息使用者为中心的现代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建立企业经营及管理多元化的信息披露,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长期目标。
2.1重视对衍生信用工具信息披露
随着金融创新,资本市场中衍生的信用工具比如期货、期权、可转换债券等品种逐年趋于增加,虽然其没有发生实际交易,但对未来的经济利益、权利等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发生变化。如果报告中没有披露由这类衍生信用工具而产生的风险,就会造成信息使用者在投资、信贷等方面的决策判断失误。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衍生的信用工具对企业貌似影响不大,但需要政府实施管控与监督,加大对衍生信用工具投资风险的防范,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在资本市场中,股份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实际上可以通过降低转换价格从而降低了债券的利息,由于债券利息的降低相应的利息费用减少,这样可转换债券的利润会增加,由此产生的利润变化并不能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得到反映,容易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损其利益的投资决策。因此,企业的财务报告中需要对股东权益的稀释信息加以披露,准确地、有效地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
2.2加大对环境影响的信息披露
企业运营的健康环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投资人等其他利益集团都非常关注的重要信息。首先,企业能否持续地经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如果企业不能健康、稳步地持续经营,那么,就谈不上真实、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了;其次,由于影响到企业发展的环境不确定的因素,会使企业产生或有负债、资产价值的贬值、治理污染的成本和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因此,企业的运营环境至关重要,其信息披露的完整与否也是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建立以政府监督下的信息披露势在必行。第一,创新会计计量模式。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会计计量存在着不足,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在会计计量方面需要加以完善与改进。首先,以历史成本计量企业的融资结构、投资结果等难以反映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资产项目按预先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在其资产负债表进行报告,而其负债等项目则按其所反映的融资结构进行来进行信息披露,加上以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和折现值来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元素。所以,在运用现值来进行会计计量时需要反映隐含在估计现金流中的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对负债采用与资产相同的未来现金流的会计计量。这样,可以使财务会计报告更加合理、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经营业绩成果。第二,理顺会计记账方式。企业在计算收益时可以考虑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式来计量收入的实现与费用的发生;可以试想在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结合并用的专业模块;可以合理反映当期利润与未来现金流的之间关系;可以准确地计算预估企业资产价值并满足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多方需求。第三,增加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财务信息。在传统报表附注中,影响企业价值的事项并没有完全被披露,比如商誉、人力资本、投资融资战略、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等非财务信息。因此,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往往需要以文字表述来披露非财务信息。如此一来,不需要改变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基础,也不需要改变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支柱,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加以补充说明,促使企业对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以预警,便于企业适时调整折现率,促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反映真实。
2.3构建以信息利益为主体披露模式
现代经济运行中,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提取企业报告中的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投资收益而进行的风险预测与决策。因此,需要建立以信息使用者为主体的披露模式。一是使信息披露内容细化。需要在原有的报告基础上将现在有的会计项目再进行细分,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二是改革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通用和专用的财务会计报告,政府加大监督,要求企业按照现行的会计披露手段提供足量的会计信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可以采用联机实时报告方式,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有用性,为信息使用者方便捷地提取需要的会计数据来进行分析决策。三是建立以公允的价值与历史成本相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财务报告中提供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提供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有效信息提取与运用,可以满足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需求,顺应会计发展的前沿趋势。
2.4加强会计收益信息的全面披露
企业经济活动假设的条件相对简单,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收益信息披露大多数是假设建立在货币币值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会计报告中提供的收益信息是否全面难尽人意。如果基于这样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来为信息使用者做相关投融资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关投融资管理与决策的话,势必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理论空间下的会计收益与真实的企业全面收益的差异也将愈来愈大。在我国,企业只有披露全面收益,才可以更全面地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和信贷人的决策;只有有效地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或粉饰其经营业绩,才可以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4]因此,现代企业还需要加紧制订出全面收益信息披露的原则与标准,才能完善会计收益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全面披露。
3展望
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下,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计算技术的发展致使会计信息的生产完全可以非手工化,以前很难实现的会计计算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得以实现,网络技术与企业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数据异地实时传送的成本很低。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超强的计算机服务器系统,建成一个多元化的会计报告系统,方便信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终端从服务器上及时获取符合利益主体要求的会计信息,并以此快速地做出经营与管理决策。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处理既可充分地赢得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高淑东.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15.
[2]于振亭.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J].财会月刊,2016.
[3]宋慧斌.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理解[J].会计之友,2015.
[4]吴东云.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