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 杂志订阅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 暂无相关信息

欢迎投稿大众投资指南

投稿地址:

邮政编码:

投稿邮箱:dztz1999@126.com

投稿电话:02258518411

投稿QQ:

投资要闻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7年11月3日 浏览:211次

摘要:

管理会计的应用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受托责任、深化机构改革,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满足管理会计对信息的需求。本文将ERP管理理念引入到行政事业单位中,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ERP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

关键词:

ERP;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受托责任,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力,如何提高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已经成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学者研究的方向。21世纪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理念方兴未艾,这些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一个高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使有价值的信息顺畅传递,以利于行政决策和有效管理。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脚注是什么意思?]①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必要性

1.管理会计的实施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共性决定了参与者众多和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而我国政府预算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过长的代理链等因素带来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权责不匹配和利益冲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为基础。然而,预算会计制度提供的主要信息是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资金活动和经费收支执行情况,是单位过去发生的事件,能够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主要侧重于事后控制。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反映政府多元化行为及其结果的全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2.管理会计的实施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深化机构改革的迫切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内部控制系统为管理会计系统提供依据、标准的同时,管理会计系统将预算执行的情况、业绩评价反馈到内部控制系统(郭安明,2014),以便于合理配置资源,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意味着信息评价方式的转变,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并不能够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撑,这必然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有利于行政决策和提高管理效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快管理会计的应用以更好的履行受托责任、深化机构改革、加强内部管理,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一个灵活、统一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当务之急。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初期时,是在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设置一套单机版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先由审核人员对纸质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将交易或者事项的原始凭证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编制会计分录,输入计算机,形成记账凭证;经过人工在计算中的审核,进行记账处理,形成账簿文件并进行月末处理。此时的账务处理只能在一台固定的计算机上操作,上级部门以及外部资金监管部门都不能对其进行监控。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版财务管理软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始应用。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上同时、联机操作,局域网内的用户按照权限的不同可以进行修改、删除、查询等相关操作,上级或者外部管理部门也可以对其进行监控。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将财务人员从重复的、流程化的手工记账模式逐步解脱出来,已实现了会计记账、查询、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减少了繁琐的日常会计操作,极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是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仍存在诸多问题:

1.会计信息系统仅是对手工系统的简单模拟。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简单的照搬了传统会计信息表达方式,按照“凭证——账簿——报表”来表述和处理经济业务,导致生成的会计信息单一,会计信息揭示的范围有限,系统提供的信息不能反映业务完整的内容。而且现行系统注重数据核算功能,忽视数据分析、预测功能,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无法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新型管理会计的诸多理念得不到有效支持。

2.信息处理没有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事后静态经济业务核算系统,会计数据是业务发生后采集的,而不是在业务发生时采集并及时处理,导致采集的信息数据滞后于业务事件发生的时间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决策者获得的信息不是最新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不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3.数据库没有实现集成化。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仅局限于会计核算,与其他应有系统如人事系统、预算编制系统、预算执行系统之间没有实现集成化。例如,财务部门进行工资核算时,无法直接从人事部门系统中提取数据,需要人事部门以纸质或媒介方式进行传递,财务人员再对经过二次传递的数据进行复核。预算编制系统、预算执行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都是相互独立的系统,预算编制对资金使用的制约性不强,事前无法控制,资金流向与预算脱节,此时的控制就只能是事后的分析,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了克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亟需将ERP管理理念引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将财务与业务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通过将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融合到ERP软件中,全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四、行政事业单位ERP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活动均是从预算开始,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起点和中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其职能的主要工具。预算管理贯穿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的全过程,应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特点设计,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构建行政事业单位ERP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思路是:以预算管理系统为构建基础,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与预算管理的职能联系起来,同时为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将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嵌入到预算管理系统,并与预算会计系统衔接起来(刘永泽,况玉书,2014)。通过预算管理主线,衔接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绩效评价等业务环节,从而形成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财政资源使用的情况,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五、ERP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设计

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ERP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首先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及风险点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搭建ERP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

1.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及风险点分析。

1.1预算编制系统。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条件,运用定量、定性等各种科学预测手段经过合理正确的运算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和问题做出科学的估量。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都应该参与到预算编制当中,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需求,使预算编制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预算编制系统可能无法预测突发和不可控因素,不能充分预测与详细规划全年收支,该系统可能面临全年预算收支不全面的风险。

1.2预算执行系统。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是落实预算安排的起点。预算批复之后,层层细化分解为政府采购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报销支付系统、账务处理系统,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推行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明确预算内容和项目进度计划,严禁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超额使用等行为。但是如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预算执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政收支等风险,例如预算是否按原定用途使用,资金是否超范围、超额使用;政府采购的采购模式是否科学、有效,政府采购的执行、支付等是否规范,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及风险是否可控;资产管理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是否合规、合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流程是否规范,收支是否平衡等(刘永泽,张亮,2012)。

1.3内部报告系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传递、加工,最终将结果综合的体现为内部报告。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特点可以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大内部报告体系——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刘永泽和况玉书,2013)。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活动和经费收支执行情况,完善信息结构、提高信息质量,增加预算透明度。

1.4绩效考评系统。根据预算和控制活动的相关资料运用责任会计方法定期进行绩效考评。将绩效考评结果与一定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机制相结合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的行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将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努力引向绩效指标所反映的特定方向。但是如果考核指标不明确,或者未与员工激励机制挂钩,就难以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考核情况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2.ERP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

ERP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nterGroup提出的一整套管理系统体系标准,ERP系统通过定义与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资金流、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传统资金信息滞后于实物信息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作出决策。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及相应风险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ERP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建立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体系。主要包括硬件、软件、规程、数据、人员五个方面。

2.2根据ERP系统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会计核算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绩效系统等都是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的。在ERP系统下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业务流程和部门职责,优化业务流程,将预算编制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决算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绩效系统联合起来,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和一体化。

2.3通过对业务活动风险点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根据业务流程将控制措施以程序化方式嵌入到ERP系统中,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文件,实施内部控制措施。

2.4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实现信息的流转、加工和反馈。根据以往的经济条件,采用趋势预测法、因果预测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估计,为预算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在预算编制系统中,全体人员分部门在系统内以业务单的形式提出需求,由财务部门加以汇总整理,完成预算编制。待预算批复后,根据各部门提出的需求将预算下达给各部门,确定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在预算执行时,各个部门在系统内提交业务单进行支付申请,属于政府采购的同时需要在政府采购系统内编制计划,经过内部控制授权审批制度,完成资金审核、支付,形成会计凭证,形成固定资产的,纳入资产管理系统。通过业务单信息预算执行系统、政府采购系统、支付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传递和加工,提取内部报告所需要的数据,最终形成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根据绩效评价系统的绩效指标,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资金使用效果,对领导和员工进行考评,并按照一定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通过构建ERP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使财务人员跳出财务会计的局限,使财务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解析过去,站在当下,面向未来。在会计控制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将控制职能延伸到业务前端,从核算角色转变为管理决策角色,并在会计决策系统的支持下辅助决策。行政事业单位ERP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单位科学规划、民主决策、防范风险等内部治理能力,可以根据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计算和分析,随时向管理者提供信息,从而助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安明.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财会研究,2014(12):197.

[2]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28-34.

[3]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0-19.

[4]刘永泽,况玉书.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3):24-32.



上一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策略 2017-11-03

下一篇:财务管理下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研究 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