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发展作为五大理念之一,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京郊旅游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以门头沟区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明确了绿色旅游及其产业的概念,概述了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剖析了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门头沟区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八大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5]李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魏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11(2):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