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 杂志订阅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 暂无相关信息

欢迎投稿大众投资指南

投稿地址:

邮政编码:

投稿邮箱:dztz1999@126.com

投稿电话:02258518411

投稿QQ:

金融与财会

全球化的效应及国家发展对策

发表时间:2017年7月21日 浏览:289次
关键字:经济 发展 政府 全球 全球化 国家 人类 创新 社会 范围
内容提要:全球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全球化将有力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共同意识的形成,同时会使全球社会经济权力系统向网络化、敏感化方向发展。在全球化条件下应树立新的国家发展观,应着眼于建立“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其中,“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全球化  效应  对策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全球化的系统研究从80年代就已开始,90年代以来达到了高潮,现在,“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简直成了生活中最流行、最时髦的词语之一,有关全球化的观点也陆续产生,它们试图从各种视角对全球化的概念、特征、内容、表现、后果和对策作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全球化理论。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全球化概念的再界定 
全球化这个概念,学者有许多定义。这里笔者认为,全球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从过程来看,全球化现象早已有之。有人把全球化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理由是古希腊文明在当时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有人认为基督教的出现标志着全球化进程的开始,因为基督教构想的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还有人认为全球化开始于跨国公司的出现,因为它们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整合和经济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看法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各有一定的片面性。这里,笔者认为全球化作为一种过程体现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人类社会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天,全球化的运动趋势越来越强烈。古希腊文明的产生,基督教的出现、跨国公司的出现对全球化趋势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全球化进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多中心阶段。这一阶段在时间上大约为从人类社会产生至公元15世纪。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若干个分散的文明中心,人类的全球化意识还处在蒙昧和萌芽阶段。(2)单一中心对多中心的侵蚀和单一中心的确立。这一阶段在时间上为从15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拓殖,用武力摧毁了亚洲、非洲、南北美洲的古代文明中心,把这些一度繁荣昌盛的地区文明中心纳入到西方势力的控制范围之中,并把西方制度、文化强行施加于这些地区,西方中心地位就这样逐渐确立起来。大英帝国成为西方中心的中心,以其庞大的殖民地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3)单一中心的维持与更迭。这一阶段在时间上为从1880年至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止。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经济经历了从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的转变。(4)多中心的复兴和单一中心的衰落。这一阶段在时间上为本世纪70年代至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美国霸权的衰落,其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在全球范围受到了批判抵制;二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从目前来看,这一过程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从结果来看,全球化应有特定的标准。曼纽尔·卡斯特尔斯说:“我们把全球化的经济理解为在真实时间内,在这个星球范围内统一运作的一种经济。这是一种在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完全相互依赖的经济。”① 尼格尔·特里福特把全球化解析为五个方面:(1)信贷资金的筹集、发放和使用日益集中化,并由此产生金融业对于生产的统治日益加强这一后果。(2)“知识结构”与“专家系统”的作用日益增长。(3)全球范围内卖主控制市场的局面日益发展。(4)一个跨国经营者阶层的发展。(5)一种跨国经济外交的出现,以及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上述界定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这里笔者认为作为结果的全球化应满足如下条件:(1)从经济层面来看,首先是金融业对全球生产的统治日益加强;其次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发展,跨国公司的产值应至少占全球所有公司产值总额的70%以上;再次是形成了较为全面和合 
理的全球经济协调机构和制度体系。(2)从政治层面来看,一方面,首先要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具有政治功能的机构;其次是国家政治职能的部分丧失;再次是要形成全球政治机构与国家政治机构在功能上合理互补的有效体系。另一方面,从实质层次上看,全球化就是全球政治的民主化。在一国范围,表现为民主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国际范围,表现为全球民主氛围的形成,国家之间平衡协商,自觉按理性规则行事。政治全球化的有形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无形动力是价值一体化。(3)从文化层面上来看,首先,全球仍保留着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其次,形成了一个主导全球的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体系;再次,以文化为基础的冲突将不再产生。从上述三个方面的标准来看,目前全世界还不能算是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只能说是已具有经济全球化的一定规模。从时间上来看,全球化结果的出现,还将是一件长期的事。
二、全球化的效应 
全球化的效应是多重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如下若干方面。 
    (一)全球化将有力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全球化将使分工体系从局部演变为世界性分工体系,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世界性的分工体系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全球化孕育着更大的不稳定性 
随着全球统一体系的形成,风险增大的原因主要有:(1)全球化本身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依存性增加了风险传输的途径和范围。(2)由于金融系统是高风险系统,所以随着金融系统在全球生产系统中功能的加强,风险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增强。(3)由于知识经济系统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所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使全球将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 
(三)全球化将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 
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实现的,可以说,没有当今的科学和技术,全球化是不可能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电子传输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国家主权在国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国际上又是独立的象征。在自然经济的社会里,各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般局限于一国领土范围之内,这样,土地与主权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如今的全球化冲破了国家界限,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土地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相对下降,而货币、技术、信息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这种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却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作。所以,有人认为,今后各国的企业将受共同利益的驱动相互结合,而按地理和政治划分地区和国家范围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淡化。根据美国著名的标准浦耳氏评级公司在最近发表的报告,国家主权的评级范围已明显的降低。国家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因此而不断削弱。有人预言,21世纪名义上的政治主权会依旧存在。然而,继市场和全球化而来的是,经济的权力将稳步地向全球水平转移,经济上的边界将会消失。然而,对此问题国际上还有较大争论。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全球化对各国的经济主权正起着限制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同时,也应该指出,主权的让与是以对等为原则。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总之,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性,许多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可能会受到更严峻的挑战。 
(四)全球化将促进形成全球共同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全球化的深化将要求我们,在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人类文化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岐,克服民族国家和集团利益的限制,以全球的视野去考察,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球共同意识。全球共同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 
1、以人类共同利益为至尊。自从有了阶级并产生出维护阶级利益的国家以来,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就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但是,超越阶级和民族利益的人类共同利益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得清晰程度、范围大小、数量多少不同而已,全球化将使人类社会的生活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利益的范围和数量会越来越大。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哪怕是一项经济政策,一个政治声明,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连锁反应。全球化把整个人类共同利益提到更加尖锐、更加鲜明的地步,任何国家和民族若无视全球问题中所内含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不仅会损害自身,而且要殃及整个人类。 
2、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在人类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的,是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全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认识深化的结果。在农业社会,从人类在地球上的诞生直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人类主要受自然的支配。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的束缚,有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自然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力源泉。但是,工业文明在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这些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超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制约和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通力合作,需要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更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价值观,需要建立规范约束各国人们行为的全球道德。全球化运动的结果,一方面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深入人心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厚的条件。 
3、跨国公司文化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经济、技术的背后是文化。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在全球范围空前规模和广泛深入的交流、碰撞和重构。其中跨国公司文化将在全球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是由跨国公司的发展所决定的。二战后,跨国公司获得空前迅猛发展,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目前,全球约有4万家跨国公司,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约有25万家。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研究开发的80%-90%,以及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兴起、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跨国经营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当然,跨国公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其它文化;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在不断地接受其它文化,使其内容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4、以求同存异,共处竞争为思维原则。所谓求同存异、共处竞争,就是在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经济模式、文化传统、民族特征都具有多样性的基础上,力主不同的民族、国家、政治集团和社会组织相互尊重、彼此对话,用和平与文明的方式处理相互间的分岐,并在坦率的交往和长期的共存中,进行竞争与较量的一种思维方式。全球化运动的结果,要求我们必须用整体的、系统的和和谐的观点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这种观点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求共存异,共处竞争。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对抗性思维,如果无视世界联系的深刻性和利益的共同性,热衷于对抗,那么势必置人类于不能自拔的境地。其次要学会妥协、让步。妥协属于协调,同时又是人有意识实现协调的一种方式,通过相互沟通、凉解、让步,不同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的社会集团或达成某种共识,或暂时搁置分歧,从而保障了社会的相对有序状态。再次是要发展自身,而不是消失对手。着眼于自身的发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你要发展,别人也要发展,谁发展的快,发展的好,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如果不首先搞好自己的事情,却迷恋于阻碍对手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意识和战略,只能导致自身的萎缩和停滞不前。
三、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发展对策 
    (一)要树立新的发展观 
    首先,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传统的资源观注重自然资源因素,认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发展来说是最关键的。当今时代,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人才资源尤为关键。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可以从国际市场上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各种物质资源的缺乏,可以通过新材料的发明创造而找到替代品。相比之下,人才是最重要和最稀缺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在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慎重对待资源问题,要冷静而科学地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要坚持生态效益原则。再次,要注意社会平等。发展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让整个人类分享物质财富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因此,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而言,在增加物质财质的同时,都必须进行社会改革,以实现公平分配和广泛的社会平等。第四,要更注重于精神家园的建设。工业文明以及片面的增长观、自然观、使人类在过度的物质追求中感到压抑,迷茫,痛苦,现代发展应该帮助人类从这种境遇中挣脱出来,恢复精神生活在人类全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注重精神生活,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整个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要确立“国家整体竞争优势”概念 
所谓“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就是指一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整体竞争优势,“国家整体竞争优势”表现在制度、经济协调、市场占有率三个方面。在制度方面,就是一个国家应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这是“竞争优势”的保证条件;在经济协调方面,就是一个国家应具有完善协调的经济体系,包括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上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等,这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就是一国的产品应具有较大的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这是“竞争优势”的最终表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首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单独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很难完全在一个自己可控制的区域内创造出有充分竞争能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想获胜,必须依赖于政府、社会、关联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够做出质量最好、价格最低,最富于竞争力的产品。其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大,这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再次,国际经济已经进入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发展中国家由于各方面的力量都比较薄弱,所以,很难单独依靠一个企业或某个局部的力量来应付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赢得竞争优势,必须立足于整体力量,要发挥好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要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运作体系。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使自身得到更快发展。 
(三)“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在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国家整体竞争优势”,而“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国家创新能力”,但国家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条件是“国家创新系统”,所以,健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是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发展的关键。为此,首先要加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是一个将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等知识机构与广大劳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知识网络,通过在这个网络中的协同和互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应用所需要的知识。它着眼于把科技、教育看作国民经济的内在部分,着眼于经济行为中产、学、研的一体化;它强调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不是三个独立的环节,也不是由不同部分分别承担的任务,而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同时具有这三方面的功能;它强调创新活动和求知活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特别是在通过各种机构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中进行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尤其强调经济活动中人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渠道的畅通,强调对市场变化、技术进步的快速灵敏的反应能力。国家知识基础设施能为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提供支撑,是全社会求知和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它既包含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广播和电视设施等物理概念的基础设施,也涵盖了教育培训体系、高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各种信息网络系统、社会咨询服务体系非物理概念的基础设施。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这里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创新的政策。前者包括国家制定的直接促进创新的政策;后者包括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并非以直接促进创新活动为目标,但是对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再次,要完善与创新有关的制度框架,包括金融制度、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政府补贴体系、政府采购制度等,第四,要优化消费者需求结构。公共和私人消费者的需求是创新过程的基础和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对于生产结构的转换和未来的增长机遇尤为重要,消费者的需求对创新的影响最大。第五,要优化生产结构。现有的生产过程和产品是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起点和基础,而且由于不同生产线之间创新机会和瓶颈各不相同,使得国家经济的现有专业化模式对创新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生产结构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 
(四)要大力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由于政府管理涉及的问题范围广泛且复杂,对“政府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这里的“政府管理”一词主要是指政府“治理”(governance),而“治理”通常涉及的是关于整个社会中权力如何组织和行使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以,所谓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其实就是提高政府在社会中权力如何组织和行使的能力。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复杂,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件。 
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涉及诸多领域的问题。抓住其中主要领域的重点问题,也就找到了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方法。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社会中,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主要改革途径有六方面内容:一是政府核心机构的健全和改善;二是专业性部局委工作的改善;三是省级和地方政府治理的改善;四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对话机制的改善;五是增强法律规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六是加强公民社会和社会资本建设以及提高公民参与程度。在这六方面能力提高的途径中,前三方面侧重于机构、工作和政府自身的建设,后三方面侧重于三大关系问题的解决。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法律与规制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关系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必须要处理好的三大基本关系。 
上述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改革途径应当体现如下原则:一是负责制原则。负责制包含许多内容。法律负责制是要确保政府机关的行为要符合由官方裁定的“游戏规则”。依法行政是法律负责制的主要内容。财政负责制是要确保公共资源实际上用于预期应当达成的目的。管理负责制是要确保政府官员在既定预算和时间范围内负责完成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政治负责制是要确保高中级政府官员根据公民的需要选择和实施政策。二是公开性和可预测性原则。公开性和可预测性原则反映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当私营经济可以根据一套稳定、清楚、易懂的方法规则有效运转时,经济才会持续高效地发展。三是参与制原则。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中,政府可以充分运用社会资本,从而使政府工作实现高效能和效率。公众有权就一些将对其福利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动议表达意见,参与决策。参与程度高的政府决策可以降低决策失误和增大决策产出。鼓励被规制者和规制相关人员积极参与规制政策的形成和变革,这是提高规制政策的效能和效益的根本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 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3、 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 张世鹏,殷叙彝,《全球时代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5、 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6、 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上一篇: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 2017-07-21

下一篇:浅谈国有施工企业的现金流管控问题 2017-07-21